第四章 经典的永恒绽放
。
春秋:《春秋》。
经:经典,权威性著作。
《诗经》、《尚书》、《周易》、《周礼》、《礼记》、《春秋》统称为“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
心解
六经
这四句话介绍的是“六经”。“六经”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部经典的统称。“六经”的说法最早源自《庄子》。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称之为“六艺”。“六经“中的《乐经》已经散失,只留存下来《乐记》一篇,并入《礼记》中,因此在汉朝,将这五本著作作为经典,称为“五经”。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有“五经博士”。《三字经》将《诗经》、《尚书》、《周易》、《周礼》、《礼记》、《春秋》称为“六经”。相传“六经”是孔子教授学生的教材,弟子三千习《诗》、《书》、《礼》、《乐》,七十二贤人兼习《易》与《春秋》。不可否认,“六经”正是经过了孔子的整理以及创造性的修订、解说才得以传之后世的。
“六经”不仅是儒家的经典,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周易》是我国第一部哲学著作。《周礼》是我国第一部组织管理和典章制度的著作,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的各国制度。《礼记》是我国第一部文化资料汇编,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论著的汇编。《春秋》是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六经”各有论述的重点。如《庄子·天下篇》中所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汉书·司马迁传》中的说法是:《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六经”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易》为总纲,《书》为政典,《礼》为礼书,《乐》为乐书,《春秋》为刑典,《诗》则将礼乐刑政综合了起来。
古人认为熟读“六经”是非常重要的。《礼记·经解》中曾记载孔子的有关言论:“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致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洁净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静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但是如果学习的方法不得当,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学习呢?有一个和“六经”有关的著名论断:“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一论断出自宋朝心学鼻祖陆九渊,对我们学习“六经”有很大的启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明白客观的道理,把前人的理解作为参考,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了解古人的意思,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这告诉我们一种学习经典的方法,值得深思。
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书目,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七经”了。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榖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显然在“七经”、“九经”中,已经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一些“传、记”也包括到经的范围之内了。在唐代,《论语》和《孝经》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称之为“兼经”。唐文宗年间(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这些经书刻石保存至今,就是西安碑林中著名的“开成石经”。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北宋哲宗元佑年间的科举考试内容中就包括《孟子》。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汉;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十三经”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远,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注释
连山:相传是夏代的《易》书。
归藏:相传是商代的《易》书。
分别成书于夏、商、周的《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这样《易》就更加完备详尽了。
心解
《易经》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易经》,又叫《周易》。实际上,《易经》有三种,分别是夏代的《连山易》、商代的《归藏易》和周代的《周易》,但是前两部已经失传了,因此现在来说《易经》就是《周易》。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即“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易经》又被称为《周易》)、孔子修《易》、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说法。综合来说,《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根据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
《易经》全书共二万四千多字,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的原名就是《周易》,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易经》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