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后周

一〇〇 管理

千亩吗?虽说远了点可以前不都是这么种的吗?干嘛要费劲整这些土地那得多少工钱?

老爷们制作的农具,比如锄头铁锹等,精巧实用,绝对是内行的庄稼人才能制作出来的。但看着老爷以及那些家眷拿锄头的笨拙样子就知道她们肯定没干过农活,可在她们的指点下大棚的蔬菜却长的那么好,她们到底是懂农活还是不懂?

清明节前后,后勤人员按照资料指导民工在已经改造好的相对肥沃的土地上种植花生、向日葵等作物,并把大棚内部分适合移栽的果树种植在规划好的果园内,其余几颗不适合移栽的果树只能等再过些日子拆除塑料大棚再让其露天生长。

自从塑料大棚旁边的两座玻璃大棚搭建起来以后,就有不少的民工开始在大棚里翻整土地、施肥等,后勤的人员按照大棚蔬菜种殖的小册子指导村民种上了不少的蔬菜,因面积有限后勤要求再建一座大点儿的大棚。而他们的玻璃炉自点火后除了检修以外就一直在一刻不停的生产,仓库里玻璃库存量也很大。于是在她们的要求下就在大棚北侧又搭起一座30×40米的玻璃大棚。

几座大棚里分片种植着一排排尖椒、柿椒、番茄、豆角、黄瓜、大葱等等诸多蔬菜,塑料大棚内除了蔬菜外还有一部分果树和草莓葡萄架。

当她们看到玉米种子时竟然突发奇想要吃烤玉米穗烤红薯,她们找到资料后在玻璃大棚内又种上了一大片的甜玉米、嫩玉米、粘玉米等特殊品种玉米和培育了一大片的红薯苗。

虽说看管大棚几乎成了后勤的专利,但很多技术性创造性问题还需要靠他们技术人员来解决,比如果树嫁接就是赵一方王东林的绝活,大家在空余时间也经常到大棚查看作物的生长情况。

尽管已经建起了几座大棚,但因为面积有限他们只能分批小批量种植各种作物,以便掌握各种作物在这一时期这一环境的习性以及适应性,他们给所有作物挂上标签并注明每一时期的注意事项等,要求管理人员做好详细记录供以后参考。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