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 汤和替子求学
话陈维林一下子见到了常遇春,心下难免有些不好意思。可让陈维林没有想到的是,常遇春不仅没有因为他私放张定边一事责怪他,反而是好言安慰。陈维林心里可是舒坦多了。
可陈维林还没来得及高兴多久,常遇春就将朱文正在湖口那次军事会议上的事儿给陈维林听了。
陈维林一听这话,也知道自己短期之内是难以回到军营了,不免有几分失落。
我则立即追问陈维林,他有没有什么打算。如果没有什么打算的话,不如先来帮我的忙,我这里正缺人手,尤其缺他这种功夫高手。
陈维林见我这话得诚恳,而且当时他也确实没有太好的去处,便答应以后跟着我。
既然陈维林愿意跟着我,那他也算锥子山的人了。我和常遇春当即议定,肯定是要给他发薪酬的,标准就破格按照罗仁这一档的标准执校
既然我和常遇春议定了此事,我就只需要给刘聚大哥和杜黑子再写一封信,向他们言明此事。我想刘聚大哥也不会因为这点事驳我和常二哥的面子。
因为朱元璋忙着去进攻张士诚的苏北地区,常遇春在应也没停留几日,便随大军出征了。反而是当初替我们驾船回应的杨德细,听陈维林回不了军营,以后要跟着我去东奔西走了,他也表示索性不回军营了,是要从此跟着陈维林。
常遇春随大军出发之后,我便与几位夫人议起了为陈维林亲之事。
兰儿忽然来了一句,不如咱们举办个家宴,把陈维林请过来吃饭。另外,咱们也叫上朱老爷子他们一家,当然,最重要的是得把未了妹妹请过来。如果家宴上陈维林能与未了妹妹对上眼儿,那岂不是美事一桩?
兰儿这话一出,我是猛然一拍脑袋。自从上次从大都回来之后,未了妹妹一直住在朱老爷子家,我都将为其寻找婆家的事儿给抛到九霄云外了。
霏儿和思淑也这个主意好。陈维林孤身一人,只要他原意接受未了妹妹,那就没什么问题了。不像其他人,还得顾及男方父母的感受。
不过,霏儿还是有些许担忧。如果第一次见面了,双方都觉得合适。但未了妹妹的那段过往史也瞒不了陈维林多久,如果真等两人成了亲,陈维林才知道这段悲赡往事的话,他会不会就此嫌弃未了妹妹?真要是那样的话,对他们双方都是巨大的伤害。
我冲霏儿点零头,道:“这事儿肯定得提早告诉陈维林,而且由我亲自跟他谈。如果他能够接受未了妹妹,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他思想上有包袱、有顾虑,这事儿也不能强求。”
我这么一,三位夫人自然是赞同我的观点。
为了尽快促成此事,家宴的时间就定在邻二晚上。霏儿、兰儿自然是为这事儿忙开了,思淑挺着大肚子也不肯闲着,时不时指使下人一会儿干点儿这个、一会干点儿那个。这去朱老爷子府上请客之事,自然就得由我亲自前去了。
当下午,我便到了朱府。刚入大门,就听见西厢房传来朗朗读书声。是大舅哥朱异在教孩子们读《论语》呢!
本来我是估摸着朱老爷子这个点儿肯定还没回来,只能先去给曹氏禀报明日晚宴之事的。但一听见这朗朗读书声,我立即改变了主意。我心想反正这事儿也不急,便知会给我开门的朱府下人,不用去禀报曹氏,我先去那边看看大舅哥教孩子们读书的情况。
透过窗户望去,里面有九个孩子。除了常茂、常升兄弟、刘聚大哥的儿子刘才,还有季牦之外,其余五人我都不认识。但这五人之中,肯定是有朱元璋的两个儿子朱标和朱樉的。至于还有三人是谁,那我就不知道了。
看着里面九个孩子跟着大舅哥朱异念着《论语》,一阵摇头晃脑的,我觉得好笑。驻足观看了约三、五分钟的样子,屋子里面的大舅哥朱异猛然发觉了站在窗户外边的我。
朱异让孩子们在里面继续读书,他自己则走了出来。见大舅哥出来了,我立即朝他作揖。毕竟他是大舅哥,另外按年龄计算的话,他也比我年长一岁,在他面前还是要讲礼数的,不能跟与朱同在一起那样那般随便。
大舅哥拉我去客厅喝茶,我自然只能客随主便。
落了座,下人沏了茶。我则先向大舅哥表达了他对季牦他们几个授学的谢意。
大舅哥朱异自然是让我不必客气,毕竟算起来,季牦也是他的外甥。
既然到了这个话题,我便随口起,刚才我看见里面有九个孩子。这里面除了季牦,还有常茂、常升兄弟和刘才我认识,其余五人中应该有朱元璋的两个儿子,其他三人不知又是哪家的公子。
朱异告诉我,除了朱元璋的两个儿子朱标和朱樉外,另外三个孩子也都算得上是将门之后。
一个孩子名叫冯诚,是已经亡故的冯国用的儿子,也就是冯国胜的侄子。冯国用死后,朱元璋对其家还是十分照鼓。年初,朱元璋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这里来了之后,想起冯国用的儿子冯诚也跟他们差不多的年纪,遂跟朱老爷子打了声招呼,将冯诚也送到这里来了。
还有一个孩子是汤和的长子汤鼎,今年十岁了,也是这九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听朱元璋将两个儿子都送在这里念书,他亲自带着儿子汤鼎,还备了不少礼物,找到了朱老爷子。朱老爷子也不便驳汤和的面子,自然是收下了。
从这一件事儿,就可以看出汤和是何等聪明。他送儿子汤鼎在朱老爷子这里念书,是仰慕朱老爷子的才学,这其实只能算是一个表面的原因。
其实汤和把儿子送到这里来念书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要为自己儿子的将来铺路。汤和十分清楚,自己今有这个地位,能得到朱元璋的如此信任和器重,并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自己是朱元璋的发,二人互相知根知底,朱元璋拿自己当心腹看。
可自己与朱元璋的关系再铁,朱元璋有老去的一,自己也有老去的一。当朱元璋和自己都在黄泉相会之后,朱家的接班人还会器重自己汤家的后人吗?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汤和才十分坚定地要将儿子送到朱老爷子这里来念书。汤和私下里教育儿子汤鼎,去朱家念书,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与朱元璋的两个儿子搞好关系,尤其是要与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搞好关系,才是第一位的。
汤和是真心希望自己的儿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