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五百四十五章 召见
那个教育资源普遍向贵族倾斜的社会,若想子孙出人头地往往要经由几辈人的努力才可以达成。
这种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那些意欲建功立业的「学霸」都削尖了脑袋拼命学习,只为在科考场上获得一朝扬名的机会。「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华夏文明史上人才辈出,有的是通过有权势地位的亲友举荐,有的是从底层摸爬滚打一路考上来,通过自己的实力站稳脚跟。能提供这种机会的当属隋唐时期创立发展的科举考试制度,这种制度使得寒门子弟也有了上升的途径,也有可以报效国家,跻身朝堂的机会。
科举考试的难度不亚于今天的高考,在那个教育资源普遍向贵族倾斜的社会,若想子孙出人头地往往要经由几辈人的努力才可以达成。
这种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那些意欲建功立业的「学霸」都削尖了脑袋拼命学习,只为在科考场上获得一朝扬名的机会。
「头悬梁、锥刺股」这时常被家长揪着我们的耳朵往我们脑子里拼命
灌输的话,其主人公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分别是汉朝的孙敬和战国时期的苏秦,两位如此拼命学习的刻苦精神成为千古学子争相效仿的榜样,也成为家长口中教育子侄常用范例。
头悬梁的主人公孙敬,为了学习他有自己的巧思,古代没有电灯而且设备不齐全,孙敬为了让自己在夜晚学习的时候不打瞌睡,将自己的束发用一根绳子拴起来再系到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绳子就会起到提醒他继续学习的作用,由此孙敬才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大文学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起请教他学问。
还有为了学习而选择「自残」的学生,比如苏秦。苏秦从小家境贫寒,他拜鬼谷子为师,学得一副好口才,没想到归家之时却遭到家人的厌弃,说他只能逞口舌之利,没有真本事改善家里的情况和实现自己的抱负。
备受冷落的苏秦只能选择继续苦读,他准备了一把锥子,在自己犯困的时候向着自己的大腿狠狠扎下去,一个夜晚下来苏秦的大腿已经遍布血痕。
后来苏秦游说成功,拜六国相印,使天下合纵伐秦,成为战国时期士人阶级的传奇代表人物,虽说苏秦的精神难得可贵,但是用锥子扎自己大腿的方式也实在不值得效仿,尤其是铁器造成身体的损伤,很可能会感染疾病,出于安全的考虑,还是谨慎选择提神醒脑的工具。像苏秦和孙敬这样的学霸故事有很多,如白居易自幼聪慧,五岁就能作诗,后天依然非常用功。「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白居易初到长安时拜访诗人顾况,顾况见了他的名字笑道:「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后来看到他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又改口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从此,白居易声名大噪,他的诗在长安城被争相传抄,甚至还流传到东亚等国家,可谓当时的「畅销诗人」。
后来,白居易的科考之路也比较顺利,他在28岁时中第四名进士,而当年全国仅录取了17名。多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而后,他又参加了吏部的考试,名列甲等,从此走上仕途。
韩愈,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大文豪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然而,他的科考之路却充满了波折。韩愈自幼苦学,「鸡鸣而起,孜孜研读」。
可惜天公不作美,勤奋的他从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连续三次都名落孙山。到了第四次考试,他终于榜上有名。
在唐代,及第的进士要想做官,还要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然而,韩愈在吏部考试中又接连失败了三次,直到34岁那年,他才终于被朝廷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此外还有凿壁偷光的匡衡,也是家庭条件不好买书都很困难,后来好不容易学会了认字开始潜心读书,为了能俭省灯油在夜晚的时候,他跑去邻居家的墙外,凿了一个洞,通过透出来的光照在书面上,才得以学习。后来经过刻苦努力成了首屈一指的文学家。
在古代,状元是读书人孜孜以求的最高荣誉。取得状元的人必定会名噪一时,垂范千古,所以在与全国学子竞争下产生的那个最出色的人,就会享受着红袍、插宫花、骑白马、过长街一般众星捧月的待遇,也会受到有权势的有女儿待嫁的人家榜下捉婿,和权势联姻来日仕途更是一片坦途。
科举考试制度自其确立之日起,便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着重大影响。隋唐之后的文士阶层,尤与科举制息息相关,几乎每一位读书人,他们的命运和前途、日常生活乃至身体健康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受其影响。不知有多少读书人为科举考试前仆后继,至死无悔;亦不知科举制度存在的一千多年间,历史上演了多少幕悲喜剧。
一般来说,考生的来源分为两类,一部分
是国家培养的考生,一部分人是民间层层选拔上来的优秀学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的来源和背景相较来说都较好些,师资力量也是最好的,因此中榜的可能性比较大。而那些民间选拔上来的考生,则是通过了不知道多少努力和残酷的竞争才得以获得进京赶考的资格。
从这些学子里面,不断优中选优,才能从最终的考试中选拔出状元。其实状元资格选拔的演变也颇有历史,在隋唐时期,那个时候科举制度才刚刚定型,一切制度和实施还不尽完善,那个时候可以「行卷」,就是将自己先前写好的作品,交给当时颇有名望的学士或者是有地位的人,获得他们的首肯之后便可以被举荐,比如白居易就是「行卷」的受益者。
后来,闭卷考试和监考制度逐渐发展,到了宋代考试开始有了「誊录」、「糊名」、「弥封」、「锁厅试」等手段,「状元」也正式有了「殿试」。
「誊录」即给考生考卷上缴后送笔录院,由书手抄录,再送考官及阅,以防认出笔迹作弊;「弥封」就是将考卷上考生的信息盖住,形成一个密封的作用。笔试通过之后再进行殿试,皇帝可以直接现场任命考生的官职。
如此,考生通过了这些步骤便可以在仕途上大展宏图了,从此也有了一个朝廷任命的正式编制。
影响考生发挥的除了心理素质还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古代为了防止作弊现象的产生,大多都是一人一间的封闭考室,这些考试的环境都比较简陋,考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