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天下一统,祖龙翻身

得大理国的国力日渐衰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对皇权皇位全无兴趣,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也不奇怪。

段祥兴见自己的爷爷也不支持自己,只能放弃大理的皇位,同意将大理国并入华国。

到了这个时候,柯镇恶终于开口,道:“既然如此,便设彩云自治省,段公子暂时担任这第一届高官吧!”

段祥兴问道:“何为自治省,何为高官?”

柯镇恶道简单解释了一番,段祥兴才恍然道:“所以我这高官只有执政之权,却无兵权,那何人领兵?”

柯镇恶道:“暂时由我四弟南希仁统领,待彻底解决蒙古之患,再做调整便好?”

段祥兴又问道:“高官可世袭否?”

柯镇恶摇头道:“不可世袭,不过自治省的高官由治下百姓选举,若段氏有才德兼备的晚辈,未尝没有再当高官的机会,段公子任满之后,若政绩拔擢,也可入京城执宰天下。”

段祥兴虽然知道这多半是安抚之词,但想一想,虽然段氏没有了世袭之权,却也多了去中原为官的机会,无法登临皇位的不满也缓解了不少。

接下来四个多月时间,在段祥兴和华军的共同努力下,大理国的民生渐渐开始恢复起来,春种也都已经完成。

到了五月,霍都果然又增兵十五万,再征彩云行省。

此时大理早已经做好准备。

南希仁带来的工匠,直接就地开采铜矿,铸造火炮数百门,分布在各大险关城池之中,蒙古大军虽然勇猛,但在山区之中,骑兵本来就无法发挥全部机动和实力,又被火器碾压。

霍都一直坚持到第二年三月,这才终于无奈的发现,自己攻打大理的战略彻底失败了,无奈撤军。

这次大理之战,是他即位以来,第一次大战,却草草收场,这对于他的威信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为了重新竖立威望,他不得不再次发动新的战争。

此时,他对于中原之地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于是便将矛头转向西方,发起了蒙古第二次西征之战。

开元三九二六年,七月,柯崇云宣布设立川蜀行省、和彩云自治省,并设西南战区,以南希仁为司令,驻守彩云,柯崇风为副,驻守蜀中。

八月,中原丰收,柯崇云认为蒙古大军西征,北方暂时没有战事,正是南征的最佳时机。

八月底,柯崇云昭告天下,以南宋背盟,一面请求华国救援蜀中,一面私底下授意蜀中将领投降蒙古,首鼠两端为由,兴兵二十万,大举攻宋。

从前,每逢战事,赵宋便会将岳飞抬出来,以鼓舞人心。

这一次同样如此,且效果斐然。

只是,让赵竑目瞪口呆的是,这一次的效果却是完全相反的。

原来这些年,岳飞在宋人心目中已经被神话了,市井中传说,岳飞乃是佛祖大鹏金翅雕转世,所以字鹏举。

而这两年,明教在南方传教,柯崇云金翅大鹏明王的传说早已街头巷尾尽知。

在有心人的煽动下,柯崇云就是岳飞转世,因为赵构当年冤杀了岳飞,所以明王转世之后先灭了金国,如今要来找赵家皇帝讨回公道了。

如此一来,大宋境内的百姓非但没能如前几次一样同仇敌忾,踊跃参军,反而各地义军群起响应。

华军三路齐出,势如破竹,大军过处,百姓夹道相迎,士绅豪强,有作奸犯科者,夺其土地,分与贫苦百姓。

一路虽不停有士族大户带兵反抗,但却挡不住民心向背。

开元三九二六年,十月,柯崇云率军攻入临安,赵皇帝一路南逃。

开元三九二七年,五月,华军追到广州,赵宋皇室贵族欲乘船出海,洪水旗在海上拦截,遇风暴,宋帝携大臣逃往海外,柯崇云发现中华海军比之南方海军差了不止一筹,于是下令舰队放弃追杀,同时下令招募船工,组建渤海、东海两支舰队。

至此中原、江南、川蜀、云贵皆入中华。

柯崇云在开封之外,设东西南北四京为陪都,分别是:bj燕京府,南京江州府,东京金陵府,西京长安府。

这一年七月,黄药师来到了开封。

黄药师信守承诺,花了五年时间,走遍黄河流域,终于想出了治理黄河的方略。

“我遍观黄河水道,断定五年之内,黄河必将再次决口,我有三策,可解黄河水患,皇帝自行斟酌。”黄药师脸上多了一层沧桑之色,但身姿依旧挺拔孤傲。

柯崇云听说竟然有三策,忙躬身请教。

黄药师道:“第一策,建坝修湖,束水攻沙;第二策,引水分流,循环往复;第三策,以木克土,正本清源。”

柯崇云心中默念,若有所思。

第一策很容易理解,自古治理水患便就有修建堤坝,造湖蓄水的先例,秦时李冰父子修都江堰,便有束水攻沙之效,使蜀中成为沃野。

第二策柯崇云能理解一半,古来治水,堵不如疏,相传当年大禹治水,便是劈开了久坐大山,将洪水导入了大海。所以引水分流的意思,柯崇云能明白,只是后半句循环往复是什么意思,柯崇云便有些疑惑了。

而第三策,以木克土听起来与治水毫无关系,着便让柯崇云一头雾水了。

他也没有摆皇帝架子,当下恭谦询问道:“具体何解,还请黄岛主教我。”

黄药师人称黄老邪,你对他尊敬有加,他反而对你不假颜色,你若对他不卑不亢,他反而能高看你一眼。

眼下柯崇云的态度,显然正是他不喜欢的。

不过他也知道事关重大,还是要说清楚为好,否则自己花费五年心血,走遍大河上下,翻阅经典,苦思冥想出来的治河妙法变成恶法,丢得却是他黄药师的脸面了。

于是黄药师便很不耐烦的解释起来:“自古治河,有堵、疏二策,堵而不疏,祸在当代,疏而不堵,殃及子孙,喂有堵疏并用,才能得几百年安稳,然大河之患在土不在水,无论堵还是疏皆为治标之法,唯有正本清源,大河复清,才是千年之计。”

柯崇云忙问如何正本清源。

黄药师道:“我观典籍,一千多年前,黄河其实名为大河,河水并不浑浊,自春秋之后,河水逐渐便浊,老夫在上游走访三年,终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