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人性的效应》
来说,通过具体的外貌特征的描述,为读者了解文学人物的形象,性格及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参考及参照基础。那么,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这个问题就是,假若我们忽略了文学人物的外表特征的描绘,文学方针又会发生如何的变化呢?实际上,在主体性格多样性多样化的今天,再强调所谓文学人物性格的某一具体特征,明显手段有些陈旧。
在许多世界性的名著那里,尽管有作家意识到某个文学人物性格多层次现象的情况,但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曲线,还是选择了采取忽略多个性格特征而只取其一的描绘手段。有时候,个别作家还经常犯下的严重错误是,他们把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会武断的解释为人格分裂的结果。说的难听些,这些具有多重性格的人其实就是个不战不和的精神病患者。或许是受到来自佛逻依德的精神分析论影响。而实际问题在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性格呈多样化多样性的现实人物几乎充斥了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没发生全世界全社会都是精神病患者的社会现象。
而实际上,多重性格及人格同时存在的状况,并不是指他所有的性格及人格同时同地的集中式出现,而是分阶段分层次分场合的出现。这种理解在表面上尽管可能成为惟性格论作家塑造文学人物性格化的依托及基础。但是,提醒这些作家别忽略的一个关键所在是,即便你为某一文学人物设置了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格前提及性格前提,但最终觉得其命运如何发展的还是客观环境。比如说,一个贤妻良母在后来成为罪犯的过程中,到底是她的善良本性所起的主导作用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结果呢?
再比如说,一个罪犯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什么启蒙促使他最后成为一名非常善良及博爱的人呢?如果我们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的话,一个贤妻良母之所以在后来成为罪犯,是因为她不能承受某种压力及压迫,或者说她在某个阶段受到了精神刺激而激情犯罪。所以,性格实际上在决定文学作品结局如何的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受到客观世界甚至是理性制约的东西。有些作家特别是某些文学评论家在评论某些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采用的态度是肯定式或者说是否定式。这种发生在文学评论文章的经常性句式是,由于作家对文学人物性格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详尽的叙述,才使他的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人物命运的结果,其实是个将偶然性与必然性集为一体的过程,并不是你的人物性格怎样,命运就一定怎样的问题。尽管个别作家很聪明,在最后表达人物命运结果时,采取了与人物本色性格反其道而行之的写作与刻划手法。实际上后者这么做从表面上看给人带来的感觉似乎是非常客观,但是,从实际的描写过程来看,最终还是逃不过性格及人格在个体内部环境自我觉悟的结果。而这个觉悟的过程也非常简单。比如说,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式人物,仅仅因为是某一即将受害者的一句求饶或者说乞求的行为就彻底改变自己冷血的本性,明显这么写不可靠,尽管给人的感觉是这个细节特别令人感动。其实,这仅仅只不过是一个虚假的感动而已。魔鬼不会因为你的请求就轻易放下屠刀。这是最起码的逻辑常识。所以说,这种描写手法的采取,只能说明我们的作家在思考具体问题是特别懒惰,或者说,他根本就不具备这种逻辑思维的推论能力。
我们这部很明显曾经出现过很多非常感人肺腑的细节描述,但是,如果你没有那些必要的逻辑分析在前面进行主导的话,上来就写与浩在缉毒行动中英勇牺牲,然后再牵扯出他的汽车怎么就会在周家大门前自动通过识别验证等情节,不但给人的感觉莫名其妙,甚至会产生两者之间根本没什么逻辑关系的质疑及疑问。所以,细节并不是一定是长镜头式的模式。你要写个细节就必须一定要写完,不要东一下西一下。作者要善于接受细节的残缺,如果不接受的话,那么曹雪芹的红楼梦可能到今天还没有结束。
东南亚某地区有一部电视剧,从民国之前的清朝就开始写起,一直写到民国42年才结束。很明显,这个跨度不但太过于漫长不说,故事本身的发展也必然出现很多问题。又因为这个电视剧的叙述方式是按照顺序进行的,那么中间要设置多少前后连惯的铺垫才能让读者(观众)一直从观看清朝开始,一直到民国42年。这个问题如果要论证的话,其实非常复杂,也没有必要。所以,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作家,一定要明白细节的这种残缺美。
文学创作的时空范围及其所思考的文学主题永远都是一个仅仅局限于某一坐标的概念,而并非是面面俱到。美国电影《2012世界末日》在这方面能够提供很大的启蒙及启示。实际上,这是没有讲完的故事样式,甚至是半成品的状况——如果按照当时世界六十亿人口计算的话,那些凭借大船躲开世界末日的人口数目,最多也就是只有几万人。而这仅仅幸存的几万人之后所面临的地球实际上是一个毫无生机的原始星球,如何居住,如何生存是比侥幸得以活命后,是幸存者后来将要面临的重大危机及严重考验。
不再稳定的地球地质,不再稳定的两极磁场,不再稳定的潮汐,不再稳定的气候实际上都为这些幸存者带来了第二次死亡的严重危机。尤其是瘟疫的爆发,是地球遭受自然灾害之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最直接考验。——最少要经过几万年,他们才能回到以前的文明时代。所以,我们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许多早期思考,都是源自《2012世界末日》的启蒙。对于我们故事中的玫瑰别墅来说,它其实就是个关于人类命运思考的特定场所概念。如果这个别墅的人都死了,别墅又会面临如何的处境?关于这个问题,目前的答案实际上已经出来了。子影的丈夫已经委派律师前来拍卖。即便不拍卖,它所面临的结果也不是永恒的,它占据了大量的土地,政府不会让它再毫无价值的存在下去。而另外,这个别墅实际上是当代垄断者圈地的象征及产物。
从表面上来看,我们是保持着一种审美基础之上的态度来塑造玫瑰别墅的。那近乎宫殿式的豪华,矗立在庭院内的假山,簇拥在墙壁上蔓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属于构建别墅自身审美机制的元素。每一个别墅都隐藏了一个关于家族兴衰的传说与传奇。在世界范围内,涉及豪华别墅的作品很多。但是,这些作品所围绕的主题仅仅只不过是局限在别墅的独立拥有权及继承权方面,而极少数涉及到别墅与社会环境的问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