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自从上次评论区全面开放后,每次再发评论就多了一个按“发送”键的步骤。</p>越来越多人苟了起来,死活不发一条评论,评论区也就失去了发掘“人才”的作用。</p>
李隆基看着不断刷屏的“陛下”二字,感觉自己已经生无可恋了。</p>
“苍天呢,何故待朕这么苛刻啊!”</p>
“……”</p>
他直举起两手冲天发问,良久没有收到任何回应,李隆基只得硬着头皮接着看了下去。</p>
“若是武惠妃尚在……唉……”</p>
隋大业五年(609年),大兴城大兴宫。</p>
“皇后,你说这个李唐真的是唐公建立的吗?”</p>
萧皇后一边观察着杨广的表情,一边斟酌字句道:“陛下,这唐朝的北方既有突厥,又有契丹,而且它又定都长安。</p>
这两千余年间恐怕也不会有这么碰巧的事情了吧……”</p>
“嗯,皇后言之有理!”</p>
萧皇后见杨广仍旧犹豫不定,心里松了一口气,连忙接着说道:“只是唐公毕竟是陛下的表亲,而且这万古春秋已经广泛存在于众多权贵手中。</p>
如果此时杀了唐公的话,其他人未必不会心怀忧惧……”</p>
杨广听得连连点头,他的手指不停地敲击着桌案,似乎还是难以下最后的决断。</p>
不过他所顾忌的倒不是众口悠悠,毕竟如果他做事这么缩手缩脚的话,他也不会参与夺嫡,最后坐上了这九五之位。</p>
杨广所担忧的是仙人的想法,如果他擅自杀掉了李渊,仙人会不会怪罪于他,甚至继续削减他的国运呢。</p>
“李隆基一个昏聩到这种地步的帝王都能挤进前五,朕就不信了,要是朕全身心投入到治国理政上,朕会比不上李隆基!</p>
不管这个李唐的‘李’是何‘李’,朕都要同他李家比一比……”</p>
视频的背景音急促了起来,随着而来的还有过失部分的点评。</p>
对于那些位于开元位面以前的人来说,他们此刻的心里充满了好奇。</p>
威震陇右的哥舒翰到底打了什么败仗,导致声名扫地?</p>
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的结局到底是什么?</p>
镇守幽州的安禄山究竟有没有反?</p>
李隆基好大喜功,肆意追求边功,所以大唐边将往往主动挑起边衅,甚至捏造罪名,诬陷附属大唐的藩国、部族,追求平叛灭国之功,以为进身之阶。</p>
李世民:“像王忠嗣那样的名将还是太少了,边将一旦为了个人功名肆意挑起战事,那国家边地将永无宁日!”</p>
开元二十七年后,安禄山开始坐镇幽州,在任上安禄山时常滥杀契丹降人,谎报军功,或者干脆将败绩掩饰成大捷。</p>
嬴政:“李隆基仅仅想靠坐镇长安就能享受太平是不现实的,中国疆域辽阔,完全靠各地的守臣汇报,帝王哪里能尽知天下的实情,这也是朕西巡、北巡的原因。”</p>
杨广:“糊涂啊,李隆基不但不约束安禄山,居然还将幽州放权给了他,简直就是失了智!”</p>
李隆基:“唉……”</p>
天宝六年(747年),安西副都护高仙芝灭小勃律,回国途中顺手灭掉了朅师国、突骑施、石国。</p>
石国向来富裕,高仙芝为了个人私欲,将石国灭国抢掠一番,引发了众多周边国家的忧愤,几年后便爆发了怛(da)罗斯之战。</p>
天宝九年(750年),云南太守张虔陀侮辱南诏王室,导致南诏阁逻凤起兵叛乱。</p>
唐军主帅鲜于仲通又不许南诏请和,致使南诏投附吐蕃,鲜于仲通、李宓先后率兵南下平叛,两次用兵南诏唐军死伤无算。</p>
杨广:“太愚蠢了,苛待这些属国可不是上国该做的事情!”</p>
李世民:“李隆基这都用的什么人啊,硬生生地将属国逼到吐蕃一方,朕看这小子没有当皇帝的能力!大唐迟早要败在他手里。”</p>
郭荣:“这也是朕愿意给赵元朗一次机会的原因,像元朗这样既能统兵作战又能镇抚一方的大将实在是太少了。”</p>
李隆基用人不明,所征用的平叛将领多恃勇轻进之辈,而任命的边地守臣又往往贪鄙无德,导致幽州、朔方战区唐军胜少败多。</p>
开元二年(714年),为重新经营营州,李隆基派薛讷率兵北上,薛讷不听杜宾客良言,执意进军。</p>
此役唐军中契丹埋伏,前军兵马几乎全军覆没。</p>
天宝十年(751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率兵六万,大败于契丹人之手,军队折损殆尽。</p>
李世民:“朔方和幽州果然取得的战果一般,甚至损失更多一些。</p>
又是安禄山,堂堂大唐难道没人了嘛!”</p>
李隆基:“我就知道……”</p>
李隆基赏罚不公,对于边地的叛乱、战败往往滥杀无辜,而放过真正的罪人。</p>
开元二年,薛讷征讨契丹战败后推卸责任,导致崔宣道等八人被处死。</p>
后突厥毗伽可汗即位后,开始招诱河曲突厥降户北归。</p>
开元四年(716年),李隆基不听王晙将突厥降户移民安置的方略,又擅杀了收起突厥降户弓矢的张知运,反而饶过擅自将弓矢发还给降户的姜晦。</p>
姜晦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使得河曲降户除了三千余人被王晙斩杀外,大半顺利北归。</p>
开宝二十七年,幽州胡将擅自兴兵讨伐契丹再次兵败,幽州守臣张守珪被贬,安禄山升任幽州副节度大使,自此幽州进入安禄山时代。</p>
司马炎:“果然胡部自古以来就叛服不定,时常对边地造成祸患。”</p>
杨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李隆基不听王晙之言,又擅杀功臣,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昏君!”</p>
李世民:“一个薛讷,一个安禄山,简直就是常败将军!”</p>
李隆基:“朕……唉……”</p>
李隆基在幽州战区意图维持现状,不思进取。契丹、奚部两蕃叛则讨之,而唐军经常大败,两蕃未必畏惧;两蕃降则抚之,而两蕃又毫无怀恩之心。</p>
在这种赏罚不明,威信不立的经略下,契丹、奚部始终未曾归心,时常挑起叛乱。</p>
宰相、边将之间矛盾重重,屡屡因为个人私怨而败坏军国大事。</p>
开元二年,薛讷率兵讨伐入侵吐蕃军,因众将嫉妒王海滨战功,按兵观望,导致骁将王海滨孤军战死。</p>
开元八年,唐军组织蕃汉大军北伐后突厥,由于唐军各路矛盾重重,最终只有拔悉密一部北上,拔悉密部被后突厥击溃、俘虏,后突厥军势复振。</p>
杨广:“抗突厥先锋拔悉密就这么完蛋了!”</p>
李世民:“……这都是一群什么人呢,大唐的威名都快让你们丢完了!”</p>
李隆基:“朕感觉自己这个皇帝做得好差劲啊,这也有错,那也有错!”</p>
唐军中蕃军立场摇摆,往往阵前倒戈,导致唐军腹背受敌。</p>
开元二十一年,唐军携奚部攻打契丹权臣可突干,由于奚部阵前哗变,外加后突厥参战,万余唐军几乎全部折损。</p>
天宝十年(751年),唐军与大食国、石国等国联军于怛罗斯交战,由于葛逻录部兵阵前叛变,唐军战败,大宛都督府以南羁縻州府纷纷脱离唐朝。</p>
司马炎:“我就知道,蕃人不可信!”</p>
李世民:“这一出出的简直就像是一场闹剧,白白丧送我大唐的将士!”</p>
李隆基偏听偏信,妄图用安禄山平定契丹、奚部,最终使得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下聚集了大量的胡将、胡兵。</p>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叛军破东都、潼关、长安,此次叛乱长达八年,唐军、叛军交战,造成了大量的伤亡。</p>
此后,唐廷抽调陇右、河西、朔方等地兵马勤王,吐蕃趁机出兵,自此吐蕃纵横陇右、河西走廊,难以压制。</p>
嬴政:“长安不是大唐的都城吗?”</p>
刘邦:“咳咳咳……咳咳咳,这是什么情况?”</p>
刘彻:“这才多长时间啊,朕居然看到了三个国家被攻破都城,一个晋朝、一个宋朝,还有一个唐朝……”</p>
曹操:“这不就是唐朝版的董卓吗?”</p>
司马炎:“这唐朝好像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它就是再厉害不还是被人破了都城!”</p>
刘裕:“安禄山是胡人,任用的部下又有不少胡将,这难道又要上演一次五胡乱华吗?”</p>
杨广:“昏君,放任安禄山坐大,一切都是你咎由自取!”</p>
李世民:“什么,长安居然被人攻破了!这怎么可能!</p>
从幽州一路南下,有河北诸府州,又有黄河天险,洛阳也是四塞之地,潼关更是天下雄关,李隆基居然就这么任由叛军打进了关中!”</p>
李隆基:“这……这……”</p>
大唐被叛军攻陷了长安简直就是一记巴掌狠狠地打在所有唐人的脸上,将他们的骄傲踩到了泥土里。</p>
同时,李隆基的许多过错又何尝不是他们这些将相的过错呢,因此能够看到万古春秋的各地守将纷纷请罪、表忠心。</p>
王忠嗣:“陛下,臣就是死也不会让叛军直入长安的!”</p>
张守珪:“陛下,臣这就将安禄山给剁了!”</p>
牛仙客:“陛下,臣愿意为大唐死战……”</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