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转移暗室金银
柳卿卿遵循平王的密令,寻了个夜深人静之时,偷溜进平王府,直奔王府书房。踏入书房后她迅速环视四周,寻找通往暗室的机关。
凭借对平王府的了解以及平王之前透露过的一些线索,她迅速找到机关,用力按了下去,只听一阵轻微的“咔咔”声,露出了黑黢黢的暗室入口。
柳卿卿迫不及待地走进暗室,本以为能按照平王所说,顺利找到那张至关重要的地图以及金银细软。
进入暗室,在昏暗的角落中有几个沉甸甸的木箱,她心念一动,急忙趋步上前,双手轻启箱盖。
箱内,金银财宝堆积,黄金闪耀着诱人的光泽,白银则泛着冷冽的白光,而那些珠宝首饰,更是璀璨非凡,直教人心神摇曳。
在找到金银后,她开始寻找平王口中的地图。
然而,她在暗室里仔细搜寻了一圈,翻遍了各个角落,却始终不见那张地图的踪影。
她蹙着眉,唇边勾勒出一抹微妙上扬的弧度,轻声自语:“哼,虽说那地图尚未寻到,但眼前这笔横财,又何须我再对那张破旧的地图念念不忘?”
念头一转,她已有了计较,首要之务,便是将这些沉甸甸的财富运出去。
柳卿卿心中明镜似的,清楚此地绝非安全之所,一旦被他人知晓,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她动作敏捷地退出了那间隐秘的暗室,小心翼翼地将入口重新遮掩。
柳卿卿迅速行动起来,开始联络那些平王生前告知的可靠部属。夜色下,她吩咐几位心腹,让他们将这笔财富悄悄转移。
几个随从闻言,纷纷颔首应承。
夜色如墨,为他们的行踪披上了一层隐秘的纱幔。柳卿卿领着这群心腹,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再度潜入平王府。
他们行动谨慎,将暗室内堆积的金银财宝,一箱接一箱地搬出,小心翼翼地安置在事先备好的马车上。
随着最后一箱财宝稳稳落位,他们驱策着满载而归的马车,朝着柳卿卿精心挑选的隐秘居所缓缓行进,马蹄声在寂静的夜里几乎被夜色吞噬。
与此同时,宋千俞与夏清宁在圆满完成了对平王与凌王府的抄家任务后,未敢有丝毫耽搁,匆匆前往皇宫。
踏入寝宫,宋千俞步伐沉稳,先行一礼,姿态中透着对皇帝的敬意。随后,他缓缓开口,将抄家之事细细道来。
“父皇,儿臣遵您旨意,已对平王与凌王的府邸进行了详尽的搜查,然而,至今尚未发掘出更有价值的线索,心中实有愧疚。”
“不过,在平王府的一处暗室中,儿臣偶得一幅颇为奇异的地图。此图之上,未有任何文字或标识,儿臣已将其带回,打算细细钻研,希望能从中窥得一丝端倪。”
待宋千俞话落,夏清宁轻盈地迈前一步,轻声补充,“皇上,此番抄家之行,虽未如愿掘出那至关重要的证据,但臣女斗胆认为,可以借此契机,对朝中官员、边疆将领等逐一细查,以绝后患,确保此类叛逆之事不再重演。”
皇帝闻言,轻轻颔首,“彻查一事,需有名有实,眼下……”
正当三人于寝宫中商讨“彻查的名目”时,一阵急促而有序的脚步声打断了室内的静谧,伴随着宫人的通报声响起,“皇上,长公主求见。”
皇帝微微一愣,随即说道:“宣她进来。”
不久,长公主踏着沉稳的步伐步入寝宫,她的面容上挂着一抹不易察觉的凝重。
在行礼之后,她的目光轻轻掠过殿内众人,最终定格在皇帝身上,“皇兄,我闻你们正商议彻查一事,我亦携有要事而来。”
皇帝见状,心中不由一紧,连忙问道:“皇妹,有何要事,但说无碍。”长公主微微颔首,自袖中缓缓取出一封密封的函件,双手呈至皇帝面前,语气中带着几分慎重:“皇兄,这是我近日来暗中查探所得。”
皇帝轻轻接过那封沉甸甸的密函,刹那间,脸色如乌云压顶,阴郁得能滴出水来。
他迅速而急切地扫视着函中字里行间,那双深邃的眼眸里,震惊与愤怒如暗潮汹涌。
宋千俞与夏清宁不约而同地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万万未曾料到,关键时刻是长公主带来了一个重磅炸弹。
寝宫内,空气仿佛凝固,皇帝的目光依旧锁定在密函上。
上面记载着关于武毅与外邦勾结的铁证,一字一句如利刃般割裂着他内心的平静。
“武毅!朕对他寄予厚望,深信不疑,将守护边陲的重任交托于他,可他竟胆大包天,犯下这等悖逆人伦的罪行!”
怒火中烧之下,皇帝只觉胸口似有万马奔腾,气血翻腾,连呼吸也变得短促而沉重。
江文简见势不妙,连忙趋步上前,从随身携带的药箱中取出一粒药丸,双手恭敬地呈至皇帝面前。
“皇上,请您息怒,龙体康健才是重中之重。”皇帝闻言,强压下心头的怒火,伸手接过药丸,缓缓服下。
夏清宁见皇上因怒气冲心,身子微微颤抖,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阵忧虑。她缓缓上前,轻声劝慰,“皇上,请您切莫让这些宵小之徒的恶行,伤了龙体。”
“如今,武毅的罪行已昭然若揭,证据确凿,自是不能容他继续逍遥。臣女斗胆建议,应立即行动,查封武毅的将军府,以免他心生警觉,暗中转移或销毁罪证。”
皇上闻言,眉头稍展,正欲下令,却又似想到了什么,神色一凝。
武毅多年镇守边关,战功无数,威名远播,若贸然行事,只怕会寒了那些边疆将士的心,引得军心动荡。
宋千俞一直缄默不语,仿若陷入深思。
良久,他方才开口,恭敬地向父皇进言:“父皇,儿臣窃以为此事万不可急躁冒进。武毅于边境之地素有威名,其威信深入人心,若仓促行动,恐将滋生诸多棘手难题,甚至危及边境安宁。”
“儿臣有一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