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8px
字体 夜晚 (「夜晚模式」)

84.八三章

    此为防盗章

    晏子萋却没个闺阁女子的样子,

    一路来四处张望,大约不曾受教过礼仪居洁,

    耳无涂听,

    目无邪视。

    苏晋看她抿了口茶,问:你可知你家公子为何将玉印落在了贡士所

    晏子萋道:贡士所进出不是有武卫把守么,

    他们没见过我家三少爷,

    少爷便拿这玉印叫他们瞧。

    苏晋反问道:他是詹事府少詹事,拿官印自证身份不是更妥当

    晏子萋讪讪道:我家少爷出门得急,

    没带上官印。

    是么你是晏三公子甚么人,

    连他身上揣没揣着官印都晓得苏晋又问,

    一顿,合手打了个揖,平静地唤了声:晏大小姐。

    晏子萋一时怔忪,她今日特意梳了丫鬟头,

    穿了素裙装,

    里里外外打扮妥当,以为一切都万无一失了,没成想这苏晋只瞧了她两眼,便识破她的身份。

    晏子萋站起身,

    笑得牵强:苏公子误会了,我……奴婢哪是甚么小姐,不过是贴身侍奉三少爷,

    晓得的多了些罢了。

    苏晋的目光落到窗外,

    卯时三刻,

    该是上值的时候,天已大亮了。

    她不欲与晏子萋多作纠缠,径自道:苏某虽是末流知事,但寻常丫鬟见了我,便是不称一声大人,好歹也叫官人,你却唤我公子。晏子萋张了张口,刚欲辩解,苏晋打断道:此其一。其二,你若当真是丫鬟,断没有本官斟茶与你,你不推让就接过去的道理。你自初见我,不曾向我行礼,自进得花厅,也是你坐着,我站着与你说话,可见是养尊处优惯了,此其三。

    苏晋定睛看着晏子萋:还要听其四其五么

    晏子萋被这一通大论震得说不出话,过了会儿,她讪讪地摆了摆手:哎,那个……像是在叹气,又像是砧板上的活鱼,还妄图垂死挣扎。

    苏晋自小与之乎者也打交道,女四书好歹涉猎过,心中对大家闺秀的形容有个大致轮廓,断不像晏子萋这般不成体统的。

    一时又忆起她已被退亲了三回,也不是没有因由可溯。

    然而这样也好,她不娇弱,不矜贵,反而是好说话的。

    苏晋有的放矢:我可以将玉印还你,但我要知道,你那日究竟为何要去找晁清,你与他说过甚么,又因何事争执。

    晏子萋垂头丧气地思量了一阵,终于放弃挣扎:我可以告诉你,但——她蓦地抬起头,看向苏晋:我有一个要求。

    苏晋道:你说。

    晏子萋道:今日状元游街,你带我去瞧一眼。

    苏晋无言,默不作声地看了她一阵儿。

    这怕不是有病吧

    晏子萋又切切道:其实我就是为这事来的,其中因果不便与公子细说,但是……

    但是苏晋对这因果不感兴趣,外头天已亮透了,她将晏子萋撂在花厅,转身往当值的前堂走去,左右晏氏玉印还在她袖囊里揣着,迟早能叫晏子萋开口。

    苏晋一跨过前堂门槛,里头当值的几个齐刷刷将她盯着。

    刘义褚万年不变地捧了盏茶,咳了两声,十分正经的样子:苏知事,咱们衙门上值,可不兴带家眷的。

    苏晋的脑仁儿刹时疼了起来,回身一看,晏子萋果然悄无声息地跟在身后,目光对上,还尴尬地冲她笑了一下。

    刘义褚溜达到苏晋身边,又拿胳膊撞了一下她:是哪儿的人可许过婚配了

    晏子萋生怕苏晋将她的身份透露出来,活学活用地施了个礼,轻声道:禀大人,大人误会了,奴婢乃太傅府三公子的丫鬟,眼下是来找苏大人取一我家公子的信物。顿了一顿,心生一计,说道,公子还吩咐奴婢,取了信物,要马不停蹄地将信物交给长平小侯爷,就是礼部的任郎中大人,听说眼下正带着新登科的状元游街呢。

    刘义褚不由瞪大眼:你要去游街的地儿

    那头苏晋已吩咐道:阿齐,备马车。

    立在堂前听了半日墙角的一小厮探出个头来,看了看苏晋,又看了看晏子萋:敢问知事大人,姑娘这是要去夫子庙,还是要去朱雀巷看时辰,新登科一行人马出宫门该有好几碗茶的功夫了。

    去太傅府!苏晋额上青筋一跳,怫然道。

    正这时,外头连滚带爬进来一人:刘大人,苏知事,出事了!

    这人是今日当差的衙役,昨儿二更天被孙印德指派去朱雀巷的,兴许是被吓着了,说得颠三倒四。

    苏晋听了个大概。

    游街途中一直有人闹事,至朱雀巷,场面彻底失控,五城兵马司的兵卫只险险护得礼部几个官员与状元爷的安危,榜眼和探花均被掀下了马,卷进人潮里去了。甚至有人与官兵打起来,有死有伤。

    那衙役煞白着一张脸,惊魂未定:小的从未见过这阵仗,那些闹事的连皇榜都撕了,怕是要折腾个不死不休!

    刘义褚听到有死伤,脸也白了,问道:孙府丞人呢他不是早也带人巡视去了么没跟着状元爷一行人马没帮着五城兵马司治治这群不要命的

    衙役咽了口唾沫:原是带人跟着的,可走到夫子庙,那些闹事的看到穿官服的已是六亲不认,孙大人就……

    混账东西!不等他说完,刘义褚一拳砸在门柱上,也顾不上谁官大谁官小,转头看着苏晋,问道:你来说,该怎么办

    苏晋只觉从昨日到今晨,这一茬儿接着一茬儿如惊涛拍岸,撞得她太阳穴生疼,而今到了这旦夕存亡的一关,她竟奇异般冷静下来,余光里扫到一步步悄无声息退出去的晏子萋,高喝了一声:站住!

    伴着这一声呼喝,守在府门外的两名衙差将水火棍交叉一并,拦在晏子萋跟前。

    苏晋沉声吩咐:来人,把她给我捆了!

    晏子萋瞠目结舌:你敢——话未说完,已有差役背着麻绳来了,他们不知眼下此人正是晏家大小姐,只以为是寻常丫鬟,三下五除二就将她捆了起来。

    苏晋又问阿齐:马车备好了吗把她送去太傅府。

    晏子萋已急得带了哭腔:你这么做,就不怕得罪晏家,得罪太傅

    苏晋道:若任你去了朱雀巷,我这脑袋也就不用在脖子上呆了。她顿了顿,又一想这京师上下不知哪条街巷还藏着趁乱闹事的歹人,晏子萋这一去未必无恙,便从袖囊里将晏氏玉印取出,交到晏子萋手里,冷冷道:拿走防身。

    苏晋看着阿齐将晏子萋拎上马车,回头便与刘义褚道:你留下,给我备一匹马。

    刘义褚

    ;刘义褚愣了愣:你疯了

    苏晋一阵风似地折回堂内,取了官服往身上笼了,一面说道:不然呢守在这里坐以待毙还是带着十几个衙差抓人去怕是连夫子庙都杀不过去就要被打回来。

    差役已将马备好,刘义褚一想到方才的衙役说那群闹事的看见当官的六亲不认,觉得苏晋简直作死,再劝道:那你好歹将这身官服脱下来啊!

    苏晋翻身上马:我区区知事,没了这身官服,如何差遣得动尚在当场的衙役如何跟五城兵马司借人

    刘义褚一把抓住缰绳,狠狠咽了口唾沫道:时雨,你听我说,衙门的差事哪能比自己的命重要便是今日这差当不好了,大不了致仕不干了,往后的日子山远水长,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苏晋知道他是为自己好。

    她勒缰坐于马上,看着天边变幻莫测的云,耳畔一时浮响起喊打喊杀之声。

    十年前的浩劫犹自振聋发聩,遑论今日

    苏晋低声道:我不是跟自己过不去,是人命。

    刘义褚听了这话,愣然地松开缰绳,苏晋当即打马而去,溅起一地烟尘。

    有衙役在一旁问:刘大人,我们可要跟着去

    刘义褚摇了摇头,他们十来人,去了又有何用

    他忽然有些想笑,孙老贼虽不学无术,但看苏晋倒是看得准,面儿上瞧着是个明白人,皮囊里一身倔骨头。

    刘义褚心里不是滋味,他是个得过且过的人,将安稳看得比甚么都重要。

    可苏晋那一句人命仿佛点醒了他,让他隐隐窥见这场荒唐的闹事将会结下的恶果。

    难怪堂堂左都御史和大理寺卿会并头找上门来。

    刘义褚当机立断道:你去找周通判,让他能召集多少人召集多少,去朱雀巷与苏知事汇合。又吩咐另一名差役,你拿着我的官印,去都察院找柳大人,就说苏知事独自一人去了朱雀巷,让他无论如何,命巡城御史也好,惊动上十二卫也好,去看看苏知事的安危。

    朱悯达气得七窍生烟,爆喝道:拿刀来!堂门应声而开,内侍跪地呈上一柄刀,朱悯达又指着朱南羡道:给本宫把他肚子剖开!

    话音一落,朱十七双腿一哆嗦也跪倒在地,攀着朱悯达的手哭喊道:皇兄,要罚就罚我吧,十三皇兄这么做,都是为了我!

    朱南羡一呆,沉默不语地看着他,心说,皇弟你想多了,本皇兄这么做,还真不是为了你。

    朱悯达十分头疼,这两个兄弟是跟在他身旁长大的,一个跪一个闹,成甚么体统

    眼下七王羽翼渐丰,先前的漕运案办得十分漂亮,外间隐有贤王之称,连父皇都颇为看重。

    虽说祖上规矩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但景元帝实行封藩制,每个皇储皆实力非凡,而七王的淮西一带,正是父皇当年起势之地,这其中寓意,不必赘言。

    朱悯达满心盼着两个胞弟能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十三便罢了,他自小崇武,说父皇的江山是从马背上打的,在文才上略有疏忽。

    然而十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文不能提笔,武不能上马,活生生的废物点心。

    朱悯达再懒得理这两个不中用的,而是转身对柳朝明一揖,道:让御史大人见笑了。

    柳朝明合手回了个礼。

    朱悯达又看向跪在地上的人,忽然想起一事来,问道:你姓苏可曾中过进士

    苏晋埋首道:回太子殿下,微臣是景元十八年恩科进士。

    朱悯达唔了一声,又道:你抬起脸来。

    朱悯达是太子,好看的人见得多了去,媚色倾国的妃嫔,温文尔雅的小生。

    映入眼帘的这张脸,怎么说呢

    眉宇间自带一股清致之气,竟能让人忽略本来十分隽雅的五官。

    而除了气质,更吸引人的便是那一双眸,明眸里仿佛藏着灼灼烈火。

    朱悯达想起一句话来,满腹诗书气自华,只可惜,多了三分萧索。

    朱悯达问朱南羡:你当年去西北卫所前,曾提过要讨一名进士来做你的侍读,教你学问,可正是此人

    朱南羡心说,可不就是。

    但话到了嘴边,他又踟躇起来,仿佛忽然被人捅破了心事,做贼心虚地道:大、大概是吧。

    朱悯达看他这副没出息的模样,冷哼了一声,又问晏子言:先前让你去找苏知事代写策论的原本,你可找到了

    晏子言知道那策论原本就在柳朝明身上,却道:回殿下,还不曾。

    朱悯达想了一想,又问柳朝明:本宫听说,苏知事是御史大人带来詹事府的

    柳朝明称是。

    朱悯达道:是都察院查出了甚么,御史大人才带他过来问罪么

    柳朝明微一沉默,道:确实是对苏知事帮十七殿下代写策论一事有所耳闻,才过来问询,可惜并无实证。

    朱悯达听了这话,若有所思地看了苏晋一眼,道:此事既有御史大人过问,本宫是一万个放心,也罢,这事便交给都察院,柳大人查出甚么,要怎么责罚,不必再来回本宫了。

    与其处置一个八品小吏,不如卖都察院一个情面。

    朱悯达是聪明人,方才柳朝明一句可惜并无实证,他便猜到柳御史是铁了心要袒护苏知事了。

    也是奇了怪了,柳昀自十九岁入都察院,六年下来,一直端着一副近乎冷漠的公允姿态,从未见过他对谁网开一面。

    不过也好,眼下他与老七势如水火,两个胞弟都是头脑简单的废材,若能凭此事赢得都察院的好感,不消说支持,哪怕一星半点的偏重,于局面也是大有利处的。

    想到这里,朱悯达当即又对柳朝明一揖,说了句:辛苦柳大人。也不理仍跪在地上的两位殿下,转身走人了。

    等一干子内臣侍卫都随太子殿下撤了,朱南羡这才拍了拍膝头,方要去扶苏晋,柳朝明在一旁冷冷道:苏知事,起身吧。

    朱南羡的手僵在半空,然后,往右腾挪一尺,拎起了晏子言。

    朱十七从地上爬起来,往一旁的椅子上坐了,仍哭得抽抽嗒嗒,朱南羡十分嫌弃地看了他一眼,转头去问柳朝明:柳大人,那这代写策论一事——

    柳朝明默不作声地从怀里取出一封密帖,置于方才出师未捷的灯台,烧了。
← 键盘左<< 上一页给书点赞目录+ 标记书签下一页 >> 键盘右 →